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8的文章

死者之書番外篇-梅吉多

圖片
2010年「死者之書」在 英國大英博物館 裡展出時有個民眾Simon發現這個長相與古埃及諸神完全不同的人物,並在網路上向 大英博物館 詢問相關資料: 「我認為這個展覽真是太精彩了,(中略) 最後,有個我數次看到的有趣人物,它看起來像有兩顆眼睛兩條腿的鹽罐, 它長得真是太奇怪了!它到底是什麼鬼東西啊?又有著什麼涵意呢?」 管理著大英博物館網誌的人則這麼回答了: 「這個奇怪的人物出現在《死者之書》第17章(spell 17)的圖像中, 這是又長又複雜的一章,其中提到了許多神,大部分的內容都是模糊難解的。 現在被接受的觀點是,這個圖像應該是Medjed(意思是The Smiter,毀滅者?)。 在這一章節中我們讀到: 『我知道這個毀滅者的名字,祂從屬於歐西里斯, 祂可以從祂的眼睛射擊,但祂不會被看見。』而事實是只有它的眼睛顯示出來,它剩下的部位(除了腳)被遮掩起來, 看起來是為了符合這個敘述。 不幸的是,除此之外我們對這個神一無所知。」 千萬別以為梅吉多看似溫和木訥就好欺負,傳說他守護冥王歐西里斯的神殿時,會從眼睛射出光線打倒任何膽敢進攻的敵人,吃掉對手的心臟,還會飛在空中噴火。 無論如何梅吉多與其他諸神完全不同的可愛形象在網路世界引起了瘋狂的討論,日本許多以埃及神為主題的動漫電玩作品裡也有梅吉多登場亮相! 下次有機會看到死者之書展覽時可以多留意這位強力又可愛的冥府管家喔! 參考資料: https://www.ptt.cc/bbs/PuzzleDragon/M.1441906356.A.D10.html https://news.gamme.com.tw/700765

前世與來生-死者之書

圖片
死者之書 》(book of the dead)(或譯為 亡靈書 、 死亡之書 )埃及人稱: Coming Forth(from death)by Day,指的是一段 古埃及墓葬文書 ,這段文書使用於自 新王國時期 (約前1550年)至約前50年的時期內 [1] 。《死者之書》原始的埃及語名字直接拉丁撰寫是「rw nw prt m hrw」 [2] ,意思「來日之書」 [3] ,或者是「通往光明之書」。這段文字含有可以協助死者通過死亡之地 杜亞特 前往來世的咒語。古埃及人的死者之書幾乎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死者之書中所闡述的內容因人而異,並且有段落是依照生平而撰寫的。古埃及人認為,如果自己「無罪」,那麼便可以在死後往生至奧西里斯的冥界樂園感受快樂。而死者之書中有段落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無罪。判斷死者有無罪孽的方式為用瑪特(Ma'at)的羽毛和死者的心臟稱量,如果心臟比羽毛輕即為無罪。 《死者之書》是為了教導死者在前往陰間途中,如何保護自己,避免路上妖魔的危害;以及審判時如何應答42位神明的問題,甚至愚弄神明,而產生的咒文、或可誦的文章。舊王國時代, 是寫在墓室的牆壁上,和圖畫在一起。到了中王國時代則寫在棺內,因此又稱[棺槨文]。最後在新王國時,則演變為卷軸式,寫在砂紙上,放入形棺內。 《死者之書》是早期繪製在物體上而不是紙莎草紙上的 金字塔文 和 棺材文 的一部分。其中的一部分可以在這些古老文字中發現,因此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前。此外其餘文字出現在 第三中間期 (前11至7世紀)。這些文字構成的《死者之書》被刻在死者的棺槨和墓壁上。 並不存在權威的《死者之書》,現存的紙莎草紙本《死者之書》也有許多版本。一些墓主甚至會自己選取文字創造《死者之書》。一般來說它們是以 聖書體 或 僧侶體 來寫著在紙莎草紙上的,並附有描繪死者和其前往來世旅程的插圖。 死者之書裡描繪亡靈接受歐西里斯審判的章節 文章轉載編輯自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D%BB%E8%80%85%E4%B9%8B%E4%B9%A6

尼羅河鄉土劇-神氏企業的愛恨糾葛

圖片
埃及神話 指源自 古埃及 的一系列 神話 。通過描繪眾多 神明 ,古埃及人得以更好地理解當時的整個世界,這些神話故事也是 古埃及宗教 的重要組成部分。埃及神話在 古埃及文學 和 古埃及藝術 作品中頻繁出現,在流傳至今的古埃及短篇故事、宗教儀式所用的讚美詩、祭文、 喪葬銘文 及 神廟 飾物中也可以看見埃及神話的蹤影。不過這些神話材料往往支離破碎,很少能將一個完整的神話故事概括下來,而是更多地側重於神話故事的某個片段。 受自然界的各種循環所啟發,古埃及人認為當下的時間是循環往復的,而過去的時間則是線性的。神話的背景設在世界之初,而神話傳說則為當下的時間循環定下基調。古埃及人認為,當下的事件往往重複著神話事件,這個過程伴隨著 瑪阿特 (宇宙中的基本秩序)的再現。埃及神話中最重要的幾個事件有 創世神話 ,其中眾神在最初的混沌中創造了世界;太陽神 拉 對世界進行統治;以及 奧西里斯神話 ,其中代表正義的神 奧西里斯 、 伊西斯 及 荷魯斯 與邪惡與無序之神 賽特 進行鬥爭。古埃及人常把日常生活中的事件看作神話傳說中的一部分,如日夜循環即被視作太陽神拉在白晝穿過人世,並在黑夜穿過 冥界 。這些神話傳說所反映的主題包括秩序之神瑪阿特與混沌之神 阿佩普 之間的鬥爭、國王世代維繫「瑪阿特」的必要性,以及奧西里斯的死而復生等。 神話中的同一處細節,往往隨著出處的不同而大相逕庭,有時甚至互相矛盾。在描述神話傳說時,人們多用隱喻,以更好地將神的行為以至精神傳遞給其他人,因此不同版本的神話背後傳達著的象徵意義也各不相同,從而使古埃及人能以不同角度了解他們所崇拜的神明,也進一步了解他們所處的整個世界。 埃及神話體系對埃及的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不僅塑造了古埃及的宗教儀式,還在古埃及人的心中為國王的神權統治打下了意識基礎。神話中的各種場景與符號出現在神廟、陵墓以至死者的護身符上。而在文學領域,人們在讚美詩或寓言故事中大量引用神話元素,這也反映出埃及神話已經深入古埃及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章轉載編輯自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F%83%E5%8F%8A%E7%A5%9E%E8%AF%9D 參考資料:俏鬍子的翹課旅行團 http://travelm.tw/egypt-god/

聖書體(象形文字)轉換器

下面連結為古埃及聖書體與現代英文字母、阿拉伯數字簡易轉換器,供大家體驗古埃及文字之美! 聖書體轉換器 https://discoveringegypt.com/egyptian-hieroglyphic-writing/hieroglyphic-typewriter/ 參考資料: ㄚ芬的教學記事簿 http://yifen123.blogspot.tw/2016/09/blog-post.html 古埃及練習曲 https://myancientegyptpractice.wordpress.com/category/%E6%AD%B7%E5%8F%B2/

失落的文字-埃及聖書體

圖片
聖書文 (或稱 聖書字 ),原譯 聖書體 ,被希臘人用來特指埃及象形文字系統中的碑銘體字體,後來也被用來代指埃及象形文字系統中的所有三種字體的文字。聖書文是 古埃及 人使用的一種文字體系,屬於 語素文字 ,主要由 音符 (表音), 意符 (表意)和 限定符 構成。有三種字體,其中碑銘體被視為正規體也被稱為聖書體,又有草體的 僧侶體 和簡化的 大眾體 (或稱 世俗體 )。值得注意的是聖書體的象形主要還是「以形表音」,實質上是在記錄語音,這與東亞指示會意文字「以形表意」的象形不同。 文章圖片轉載編輯自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A3%E4%B9%A6%E4%BD%93

尼羅河的贈禮-古埃及

圖片
古埃及 (阿拉伯語: مصر القديمة ‎‎)是位於 非洲 東北部 尼羅河 中下游地區的一段時間跨度近3000年的古代 文明 ,開始於公元前32世紀左右時 美尼斯 統一上下埃及建立 第一王朝 ,終止於公元前343年 波斯 再次征服 埃及 ,雖然之後古埃及文化還有少量延續,但到 公元 以後的時代,古埃及已經徹底被異族文明所取代,在連象形文字也被人們遺忘後,古代史前社會留給後人的是宏偉的建築與無數謎團,1798年,拿破崙遠征埃及,發現羅塞塔石碑,1822年法國學者商博良解讀象形文字成功,埃及學才誕生,古埃及文明才重見天日。直到今日都還不斷被挖掘出來。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 北非 的土著居民和來自 西亞 的遊牧民族 塞姆人 融合形成的多文化圈。約西元前6000年,因為地球軌道的運轉規律性變化、 間冰期 的高峰過去等客觀氣候因素,北非茂密的草原開始退縮,人們放棄遊牧而開始尋求固定的水源以耕作,即尼羅河河谷一帶,公元前4千年後半期,此地逐漸形成 國家 ,至公元前343年為止,共經歷 前王朝 、 早王朝 、 古王國 、 第一中間期 、 中王國 、 第二中間期 、 新王國 、 第三中間期 、 後王朝 9個時期31個王朝的統治(參見「 古埃及歷史 」一節)。其中古埃及在 十八王朝 時(公元前15世紀)達到鼎盛,南部尼羅河河谷地帶的 上埃及 的領域由現在的 蘇丹 到 衣索比亞 ,而北部三角洲地區的 下埃及 除了現在的 埃及 和部份 利比亞 以外,其東部邊界越過 西奈半島 直達 迦南平原 。 在社會制度方面,古埃及有自己的 文字 系統,完善的行政體系和 多神 信仰 的 宗教 系統,其統治者稱為 法老 ,因此古埃及又稱為 法老時代 或 法老埃及 。古埃及的國土緊密分布在 尼羅河 周圍的狹長地帶,是典型的 水力帝國 。古埃及跟很多文明一樣,具有保存遺體的喪葬習俗,透過這些木乃伊的研究能一窺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對古埃及的研究在學術界已經形成一門專門的學科,稱為「 埃及學 」。 古埃及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同尼羅河密不可分,如 古希臘 歷史學家 希羅多德 所言:「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古埃及時,尼羅河幾乎每年都泛濫,淹沒農田,但同時也使被淹沒的土地成為肥沃的耕地。尼羅河還為古埃及人提供 交通 的便利,使人們比較容易的來往於河畔的各個 城市 之間。古埃及文明之所以可以綿延數千年而不

璀璨伊朗-波斯

圖片
波斯 是 伊朗 在 歐洲 的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舊稱譯音,是 伊朗歷史 的一部份。歷史上在這一 西南亞 地區曾建立過多個的帝國。全盛時期領土東至 印度河平原 ,西北至 小亞細亞 、歐洲的 馬其頓 、 希臘半島 、 色雷斯 ,西南至 埃及 或 葉門 。波斯興起於 伊朗 高原的西南部。 自從公元前600年開始, 希臘 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而關于波斯人的第一個書面記錄是來自 亞述帝國 人在公元前九世紀的敘述,他們稱為「帕爾蘇阿舒」(Parsuash)及「帕爾蘇阿」(Parsua)。這些近似的詞語源自古伊朗語「Parsava」,大概是指「邊界」、「邊陲」的意思,用在地理上指稱伊朗人(他們在種族上自稱為 雅利安人 ,以示尊貴 [1] )。帕爾蘇阿及帕爾蘇阿舒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地方,後者位於伊朗西南部,在古波斯語當中稱為「伯爾薩」(Pârsa,今法爾斯)。希臘人在公元前六世紀使用「帕撒斯」(Perses)、「帕斯卡」(Persica)及「波西斯」(Persis)等形容詞用於居魯士二世的帝國的古波斯 阿契美尼德王朝 ,英詞里的波斯人(Persian)因此而得。在聖經較後的部分常提及到波斯帝國(以斯帖、但以理、以斯拉及尼希米記),稱為「派拉斯」( 英語 :Paras; 希伯來語 :פרס),如「Paras ve Madai」(פרס ומדי)即是「波斯及米底王國」。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國家。而波斯人則從 薩珊王朝 時期起開始稱呼自己的國家為 埃蘭沙赫爾 (Erânshahr or Iranshahr),意為「中古 雅利安人 帝國」。 1935年, 波斯 國王 禮薩·汗 宣布國際上該國應被稱作「伊朗」。但「波斯」一詞在這之後還有人使用。 在 中文 裡,「波斯」被用於描述1935年之前的事,或該民族從古就有的事物,如 波斯語 和 波斯地毯 。現代政治、經濟等事物則用「伊朗」一詞。其實根據考據, 艾蘭 (Eran)、 雅利安 (Aryan)、 伊朗 (Iran)皆是同詞音轉,具有同源關係,皆為伊朗本身的名字。 文章轉載自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3%A2%E6%96%AF 圖片來源 https://crossing.cw.com.tw/

西亞雄獅-亞述

圖片
亞述 ( 亞拉姆語 : ܐܬܘܪ ; 英語: Assyria )是興起於 美索不達米亞 (即兩河流域,今 伊拉克 境內 幼發拉底河 和 底格里斯河 一帶)的國家,使用的語言有 阿拉米語 , 阿卡德語 等。公元前8世紀末,亞述逐步強大,先後征服了 小亞細亞 東部、 敘利亞 、 腓尼基​​ 、 巴勒斯坦 、 巴比倫尼亞 和 埃及 等地。國都定於 尼尼微 (今 伊拉克 摩蘇爾 附近)。  亞述人 在兩河流域古代歷史上頻繁活動時間前後約有二千年。後來 亞述人 失去了霸主地位,不再有獨立的國家。 在 兩河文明 的幾千年歷史上,亞述可以說是歷史延續最完整的國家,歷史學家掌握有從大約公元前2000年開始到前605年連續的 亞述國王名單 。 雖然二千多年之間,亞述有時強大,有時則淪為他國的屬地,但作為獨立的國家和相對獨立地區的亞述,是一直存在的。直到公元前900年前後,亞述國家突然空前強大,成為不可一世的亞述帝國,然後最終於公元前605年滅亡,國家隨之消失。但亞述民族仍然頑強地在其祖居地生活至今,當今的 亞述人 是信奉各東方禮教會的基督徒,語言為現代 阿拉米語 。 文章編輯轉載自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9A%E8%BF%B0

輝煌昔日-巴比倫帝國

圖片
巴比倫 ( 阿拉伯語 : بابل, Bābil;  阿卡德語 : Bābili(m)原本是一個 閃語族 阿卡德 人的城市,歷史可以追溯到大約四千三百年前的 阿卡德 帝國 。 起初是一個低級行政中心。公元前1894年在由移民者建立的 阿摩利人 王朝的手裡巴比倫才成為一個獨立的城邦。巴比倫人在他們的歷史上被許多移民王朝統治過,例如 加喜特人 、 阿拉米人 、 埃蘭人 與 迦勒底人 。兩河流域的同胞 亞述人 也統治過巴比倫。 巴比倫城市遺址在今天 伊拉克 巴比倫省 的 希拉 ,位於 巴格達 以南約八十五公里處。這個舉世聞名城市的遺址地處 底格里斯河 和 幼發拉底河 之間肥沃的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上,現在僅留存著由破損的土磚建築物構成的大型土墩和碎片。城市沿著 幼發拉底河 建造,被左、右河岸平分成兩部分,配有陡峭的河堤來抵禦季節性的洪水。 現存的歷史資料顯示,巴比倫起初只是一個小城鎮,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開始興盛,公元前一千八百多年左右,一個名叫漢摩拉比的 亞摩利人 國王第一次建立了一個短暫的巴比倫帝國。從這時候開始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南部被人稱作 巴比倫尼亞 ,巴比倫城市的規模日益膨脹,變得越來越雄偉。 巴比倫帝國隨著滅亡而快速瓦解。之後,巴比倫在亞述人、加喜特人和埃蘭人的統治下度過了漫長的歲月。在被亞述人毀滅並重建後,巴比倫於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539年之間成為 新巴比倫王國 的所在地。這個帝國由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東南角的 迦勒底人 建立。新巴比倫帝國最後一個國王是一個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北部的亞述人。巴比倫的 空中花園 是 古代世界七大奇蹟 之一。巴比倫在衰落後又被 阿契美尼德帝國 、 塞琉古王朝 、 帕提亞帝國 、 羅馬帝國 和 薩珊王朝 統治。 文章內容編輯轉仔自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7%B4%E6%AF%94%E4%BC%A6 圖片擷取自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30510/204924.htm

楔形文字

圖片
楔形文字 是源於 底格里斯河 和 幼發拉底河 流域的古老 文字 ,約公元前3200年左右由 蘇美人 發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在其約3000年的歷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 象形文字 系統,字形結構逐漸簡化和抽象化,文字數目由 青銅時代 早期的約1000個,減至青銅時代後期約400個。已被發現的楔形文字多寫於泥板上,少數寫於石頭、金屬或蠟板上。書吏使用削尖的 蘆葦 杆或木棒在軟泥板上刻寫,軟泥板經過曬或烤後變得堅硬,不易變形。 楔形文字被許多古代文明用來書寫其語言,但這些語言之間並不一定屬於相同關聯的語系,例如 西臺人 和 波斯帝國 同樣採用楔形文字,但這兩個語言是與蘇美語無關的 印歐語系 。另外 阿卡德人 雖然也採用楔形文字做為書寫工具,但阿卡德語和蘇美語差異相當多。由於多在泥板上刻畫,所以線條筆直形同 楔形 ,使用蘆葦桿或木棒來壓印在泥板上來方便書寫,因此文字筆畫大都為具三角形的線條,而字形也隨著文明演變,逐漸由多變的象形文字統一固定為音節符號。 資料轉載自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5%94%E5%BD%A2%E6%96%87%E5%AD%97

文明曙光-蘇美

圖片
蘇美 ( 阿卡德語 : Šumeru ; 蘇美語 : 𒆠𒂗𒂠 , ki-en-ĝir 15 )為目前發現於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中最早的 文明 體系,同時也是「全世界最早產生的 文明 」之一。蘇美文明主要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南部,通過放射性 碳十四 的斷代測試,表明蘇美文明的開端可以追溯至距今6500年前。在距今約4000年前結束,被 亞摩利 人建立的 巴比倫 所代替。這裡發現的含有 楔形文字 前文字的最古老的石板被定期為距今約56世紀前。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伊拉克 境內) 是一個對當地居民來說很難生存的地區。要在這裡生存下來,必須有控制 底格里斯河 和 幼發拉底河 的能力來保證全年 灌溉 和飲用水的來源。在 蘇美語 中 運河 、 堤壩 、 水庫 這樣的詞非常豐富。 蘇美人從這裡向南擴展,他們的社會組織和 技術 為他們提供了這樣的條件, 當地原來的 採獵文化 無法與他們競爭, 他們控制了水源,在艱困的環境中生存發展 。 蘇美人是早期最有創造性和發明精神的人類文化之一, 蘇美人的許多 發明 對後世的技術和文化發展非常重要。他們發明了 輪 子, 楔形文字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書寫系統之一,他們也是最早的紀錄 天文學 現象的人,除此之外蘇美人還引入了將1小時分為60 分鐘 ,1分鐘分成60秒的計時系統, 在古代美所不達米亞地區引入了密集的農業,種植與飼養了許多重要的農作物和牲畜(羊、牛)。 文章內轉載修改自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8F%E7%BE%8E%E5%B0%94 圖片內容擷取自 http://slidesplayer.com/slide/11361910/

106上六年級學生期末成果報告

圖片

106上六年級社會學生活動照片

圖片